单位:发展研究部
时间:2025-06-20
点击数:{{count}}
河南地处华夏腹地,自古以来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夏、商、周三代皆在此建都,汉代在此设河南郡,因位居黄河之南而得名。明代设河南布政使司,治所开封,河南始为省区称号。其后,河南治域扩展至古豫州之地,因豫州居九州之中,故有“中州”“中原”之别称,简称“豫”。
河南这片古老的土地,见证了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也经历了无数的水旱灾害。从远古时期的大禹治水,到近现代的水利工程,河南的水利发展史是一部与自然灾害抗争、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
一、远古至明清:水旱灾害与治水历程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自古以来便是水旱灾害频发之地。据史料记载,从约公元前21世纪的尧、舜、禹时期,河南便遭受了多次严重水旱灾害。夏少康十一年,黄河大水泛滥,商侯冥受命治理河患,最终因公殉职。夏帝癸十年(约公元前1642年),豫西地区连年大旱,伊洛河断流,夏朝走向衰亡。此后,黄河多次决口改道,给河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在今浚县境发生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决口大改道。汉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瓠子(今濮阳西南)决口,东南注入巨野,通于淮、泗。汉武帝曾亲临现场督工堵合瓠子决口,并作《瓠子歌》以记其事。此后,黄河多次决口泛滥,给河南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曹魏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大雨霖,伊河、洛河大水,洛水溢至津阳城门,漂没数千家。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河、洛、伊、沁水大涨,并溢,冲没490余家,死200余人,淹没秋稼 1360余顷。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大水,在今原阳县境决口,决水灌封丘向东流,分为南北两支,北支由北清河入渤海,南支入泗水,由清口汇淮河入黄海,开始长期夺淮。
明崇祯十一至十四年(1638—1641年)河南遭遇连年大旱,各地井河皆枯,60余县出现“人相食”的慘状。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率起义军围攻开封,明军决黄河堤水灌起义军,起义军亦另决一口冲灌开封,使几十万人遭受灭顶之灾。清顺治五年(1648年),全省大水,豫东地区尤甚,夏淫雨连绵达百日,兼之暴雨如注,房屋田禾尽被淹没。
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攻中原,蒋介石为阻滞日军,在郑州花园口决开黄河大堤,以水代兵。这一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日军的进攻,但也使河南东中部20 个县沦为泽国,豫、皖、苏三省淹死和困饿而死者达89万人,在河南、安徽境内形成大面积沙岗起伏、水系紊乱、河沟淤塞、杂草丛生、遍地荒芜的“黄泛区”。1941—1942年全省持续特大干旱,90余县6000万亩耕地受灾,300多万人饿死。在1450—1949年的500年中,河南发生水旱灾害的年数达493年,其中发生大水灾和特大水灾有46年;全省性旱灾和大旱灾有43年,特大旱灾有6年。
二、水利发展与治水智慧
河南水旱灾害频繁的自然特点,决定了除水害、兴水利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远古共工氏“壅防百川”和“鲧障洪水”的传说,都是通过修筑堤埂进行防洪。鲧用“障”的方法没有制服洪水,禹继父鲧未竞的治水大业,改“障”为“疏”,把“浸山灭陵”的洪水分疏九河,平治了水患。《国语•周语》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水旱灾害成为亡国换代的重要因素。历代统治者中的有识之士,无不将治水兴利作为施政之要图。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辅佐中原霸主齐桓公会盟诸侯于葵丘(今民权县境内),订立盟约,其中就有“毋壅泉”等禁令,不准在河道上搞阻水工程,成为中国最早解决边界水事纠纷的条款。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今固始县境内)之野”,使楚国“收九泽之利以殷润国家”,助楚庄王称霸中原。西门豹修引漳十二渠,“以富魏之河内”。
秦汉统一,河南水利北部以治理黄河、中南部以发展灌溉为重点,取得了防洪兴利的重要成就,是河南水利发展史上的一个兴盛时期。秦代在沁河上修建枋口堰,至今为广利灌区所沿用。汉武帝因修建鸿隙陂,使汝南郡成为富庶之地。他还亲临黄河参与瓠子堵口,并作《瓠子歌》以记。汉元帝时南阳太守召信臣修马仁陂、六门堨等蓄水工程,灌田3万顷,利国利民,百姓尊为“召父”。建武年间,杜诗守南阳,“修治陂池,广拓田土,郡内比室殷足”,百姓称其“杜母”。“父母官”也因此而得以流传。哀帝时,黄河屡屡决泛,贾让应诏提出防御黄河洪水及通航、抗旱、放淤改土的“治河三策”,其不与水争地的治河理念,对后世影响很大。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汉明帝刘庄命王景治理黄河和汴渠,自荥阳以下至千乘海口修堤千余里,收到稳定河道、防洪、航运等重大效益,使黄河相对安澜800年。王景在整修汴渠时,采用“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从而发展了水门技术。
从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到南北朝,中原战乱连年,水利有兴有衰。东汉兴平年间(公元194—195年),夏侯惇复任陈留太守,“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出于军需,屯田许昌,开始引颍水灌溉。曹魏黄初时期(公元220—226年),豫州刺史贾逵在鄢(今郾城)、汝(今汝南县)造新陂,又断山溜长溪水,造小弋阳陂(今潢川县境);又修通运渠二百余里。正始年间(公元240—249年),邓艾著《济河论》,提出开凿河渠,兴修水利,大举屯田的主张,司马懿采纳并实施。《晋书•食货志》记载邓艾“兼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淮南、淮北皆相连接。”使灌溉和航运有所发展。晋初,徐、兖、豫三州大水,杜预提倡废除战时修建的陂塘,减少了洪涝灾書,不仅朝野称美,也留下了平原治水的宝贵实践经验。
隋、唐、北宋,河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处于历史上的鼎盛阶段,也是河南水利大发展时期。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开通济渠,从东都洛阳引谷(今涧水)、洛水入黄河,顺流东进,在荣阳板渚的黄河南岸引水入汴渠,经商丘入安徽与淮水合;大业四年又开永济渠,从荥阳汜水东北引河北之水,东北行,汇清、漳、淇诸水,直达北京。逐步形成了一个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成为中国经济的大动脉。
经过唐、宋的整治,加以转输制度的改进,漕运能力由唐初不过20万石,达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的400万石,北宋漕运量最高达到800万石,成为漕运史上的最高纪录。公元978年,宋太宗发卒数万人在南阳筑坝置堰,竣渠百余里,欲拦白河水北达京都开封,以解西南物资北运之困,终因技术力量所限,渠成而水不能至,但这对1000多年后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颁布了《农田利害条约》,一度掀起了“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的治水高潮,形成了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四水润都,水运四通八达的格局,造就了《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荣景象。
金、元、明、清,河南失去政治中心地位,水利也长期失修。元代末年,国运衰落,黄河失修,洪水泛滥,国衰民苦,但在宰相脱脱的支持下,贾鲁毅然肩负起治河大任,疏、塞并举,先疏后塞,一举堵复黄河决口。虽说修河民工最终纷纷加入起义队伍,促使了元代的灭亡,但对于贾鲁治河之功,世人还是给予了“贾鲁治黄河,恩多怨亦多,百年千载后,恩在怨消磨”的评价。
清康熙帝亲政,“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并书而悬之于宫柱之上;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水,开封、商丘、驻马店等地一片汪洋,乾隆帝急派工部待郎裘曰修会同河南巡抚胡宝瑔前往救治。工成后,他们将疏浚成果绘制成《开归陈汝四府水利图》,连同总结的《河渠经久事宜》8条,一同奏陈朝廷,为豫东治水留下了宝贵资料和经验。道光年间,固始人吴其濬著成《治淮上游论》,提出“治河必先治淮,而治淮必先治淮之上游”,蕴含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略。
三、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水利工程建设的艰难探索
民国期间,战乱频仍,水利工程建设时断时续。1915年,河南省水利委员会成立,5年后改组为水利分局。1919年,在黄河上设立陕县水文站,成为河南境内最早的水文站。1927年,河南遭遇大旱,河南省政府主席冯玉祥大力提倡打井,当年完成5392眼。1929年,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张钫在开封创办了全省第一所水利学校——河南省建设厅水利工程学校。同年,导淮委员会成立,在潢川、淮滨、固始3县修筑简易生产堤。1934年,宛西地方自卫团司令别廷芳在西峡县鹳河上建成全省第一座水电站。1938年,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省政府和日伪政府分别在“黄泛区”两边修筑“防黄泛西堤”与“防黄泛东堤”。但总体上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水政不修,河湖疏治。到1949年,水利设施几近废驰,全省仅余土砖井19.96万眼,水车等简易提水工具8.4万件,灌溉面积139.05万亩;自流灌区灌溉面积142.96万亩,加上提水灌溉和山丘区塘、堰、坝灌溉,总计灌溉面积566.63万亩,约占耕地面积的5%,其余95%的耕地全为“望天收”。全省低注易涝面积2460万亩,治理面积仅15.7万亩,盐碱地面积360万亩,治理面积仅5.5万亩。全省没有一座水库,河道淤浅,排泄不畅,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很低,常常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南水利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