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河南省水文水资源中心! 2023年4月24日 星期一
人民胜利渠

单位:发展研究部

    

时间:2025-06-20

    

点击数:{{count}}

人民胜利渠水工程文化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河南省人民胜利渠保障中心在河南省水利厅党组和河南省水文水资源中心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秉承“弘扬中华文明、传承治水历史、推广兴水科技、不忘为民使命”,始终将水文化建设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人民胜利渠工程概况

人民胜利渠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中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灌溉自流工程,她的建成,拉开了黄河下游大规模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的序幕,结束了“黄河百害,为富一套”的历史,是新中国引黄灌溉的一面旗帜,被誉为“新中国引黄第一渠”。

人民胜利渠位于河南省北部,渠首选在黄河北岸的武陟县秦厂村。灌区有灌溉、排水、机井、沉沙四套工程系统组成,灌溉系统有总干、干、支、斗、农5级固定渠道组成。现有总干渠1条、干渠9条、支渠44条,渠道总长697.3公里,各类建筑物2068座,机井3万多眼,已发展成为集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生态补源供水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人民胜利渠开灌以来,灌区先后三次进行改扩建和续建配套,设计灌溉面积148.8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8.3万亩,涉及焦作市武陟县,新乡市红旗区、牧野区、卫滨区、获嘉县、新乡县、原阳县、延津县、卫辉市以及安阳市滑县等10个县(市区)。

人民胜利渠水文化重点工程主要有:渠首闸、一号、二号、三号水利枢纽、灌溉三十周年纪念碑、毛主席视察黄河休息室、人民胜利渠展览馆、何营小电站、人民胜利渠初期建设指挥部等。

人民胜利渠运行70余年来,淤地改土10余万亩、治理盐碱地30余万亩,累计引水400多亿立方米,其中向天津市送水11亿立方米,引黄济卫95亿立方米,为国家粮食安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工程兴修背景

黄河,这条历史悠久的河流,因其独特的“善淤、善决、善徙”特性,历来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据统计,在1946年人民治理黄河以前的几千年中,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据史料记载,“泛滥所至,一片汪洋。远近村落,半露树梢屋脊,即渐有涸出者,亦俱稀泥嫩滩,人马不能驻足”。洪水退去后,面积广大的黄泛区黄沙漫漫、寸草不生,面临严重荒漠化威胁,在背河洼地,因堤防渗漏、地下水位抬升等,土壤盐碱化十分严重,人民生活极为困苦。“抬头是邙山,低头是河滩。大风黄沙刮过来,光想埋住俺。”这是人民胜利渠通水前黄河下游岸边百姓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水利专家在印度集会时断言“中国黄河无法治理。黄河流域下游及周边地区若干年后将会变成荒漠”。然而,面对这样的断言,中国人民并未退缩。

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广大群众不等不靠,实现了一年挖通总干渠、两年建成主灌区的目标,宣告了新中国治理黄河的初战告捷,工程被命名为“人民胜利渠”。在国内和国际上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水工程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人民胜利渠工程建设

1949年5月,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兴办“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报政务院批准,1950年1月,组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处”,1951年3月开始施工,召集武陟、获嘉、原阳、新乡等县近10万农民,对总干渠进行全线开挖疏浚,50多公里的渠道上,红旗招展、人欢马叫,人推车、驴车、马车、牛车、肩扛、人抬、打夯的、平整的,各施工班组有条不紊、争先恐后,施工现场十分感人。渠首闸、3个水利枢纽施工现场更是忙而不乱,人们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要求操作,没有机器就土办法施工,打桩使用自己设计的蒸汽机,石子水泥砂严格过秤、混凝土人工搅拌,挖机坑全靠人扛。

1952年3月第一期工程竣工,4月10日举行放水典礼,平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罗玉川剪彩,发布放水命令,渠首闸门徐徐升起,黄河水进入总干渠,渠道两旁群众无不欢欣鼓舞。罗玉川提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的兴建,标志着党领导人民治黄的胜利,把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改名为人民胜利渠吧!群众欢呼赞成。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即被定名为“人民胜利渠”。接着又进行第二期、第三期工程,1953年8月工程结束。

1999至2020年间,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共完成投资34049万元,改造渠道207.1km、各类建筑物185座、管理点23座。2021年,人民胜利渠灌区被水利部纳入首批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规划灌溉面积85万亩,控制总投资65870万元,改造渠道102.05km、各类建筑物285座。目前已进行三期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4586万元。工程完成后,人民胜利渠总干渠由土渠变成了硬化渠,渠道两岸绿化树木进行了更新换代,绿树成荫,蔚然成为一条绿色的长廊。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

人民胜利渠开灌以来,备受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关怀并莅临视察、指导工作。

毛泽东莅临视察。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主席亲临灌区视察。在渠首,毛泽东亲手摇开了渠首闸,并问平原省省长晁哲甫:“你们为什么要叫‘人民胜利渠’呢?”晁哲甫说:“因为这个工程,具有双重作用:在上游,能放水灌田;在下游能‘济卫’航运。这标志着党和人民在治黄事业上的胜利,所以我们给它起了这个名字。”听了解释,毛泽东赞许地说,“‘人民胜利渠’这个名字好。我今天就是来看你们这个‘胜利’渠的。”风趣地说:“渠道灌溉是阵地战,水井浇地是游击战,渠井灌溉要结合起来。”在人民胜利渠入卫河口处,主席看到黄河水流入卫河,高兴地说今天看了‘小黄河’,很高兴,这样天津用水困难也好解决了。

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莅临视察。1999年6月20日江泽民在温家宝、李克强等同志陪同下到人民胜利渠渠首视察,亲手摇启毛主席当年摇过的那孔闸门,并题字留念。在听取有关人员汇报水资源短缺的情况后,江泽民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黄河流域及沿黄地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关键是要坚持开源、节流和保护三者并重。节约用水,要当作一项紧迫的任务抓好。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动实现农业耕作制度和方式的变革。这是关系我国21世纪农业科技革命的重大问题,一定要抓紧推进。

(三)打造水文化走廊

人民胜利渠在50年代修建伊始就十分注重工程建设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人民胜利渠的主要建筑物外观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歇山式建筑风格与对称审美的相统一,并配套建设有连廊亭台等管理与观光相结合的建筑。

总干渠两侧交通便利,绿树成荫,是一条绿色的通道;总干渠上亲水平台、观景亮点、温馨提示安全警示标识随处可见;总干渠沿途还有老京汉铁路、抗日战争时期的碉堡、毛泽东主席视察过的良田、牧野大战的古战场以及黄河故道遗迹等;

近几年,通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渠道清淤疏浚,管理站点及管理设施维修改造、闸门机电设备维修改造、泵站设备维修养护、渠道堤防维修加固、管理道路硬化、渠道绿化、工程界桩及标识牌建设等工程建设,灌区安全运行标准不断提高,灌区职工办公及住宿条件明显改善,“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净化、文化”六化工程目标逐步实现,灌区管理形象逐年提升。

人民胜利渠渠首闸。是人民胜利渠的标志性建筑工程,矗立于秦厂大坝顶端,在苍松翠柏映衬下,蔚为壮观。闸前胸墙大字“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毛主席题写,字体笔走龙蛇,矫健洒脱。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在渠首闸上亲手摇启的那孔闸保存完好。1999年6月20日,江泽民来到渠首闸进行考察时,也亲自开启这一孔闸。

总干渠上修建的三个水利枢纽似苑林山庄,亭台楼阁勾心斗角,雕梁画柱古色古香,是古代建筑风格与现代文明完美结合。一号水利枢纽位于武陟詹店何营村东南约500米,院内为中国传统园林构建。二号水利枢纽位于获嘉县冯庄镇王景村,始建于1951年3月,1983年扩建,整体采用江南园林风格打造。三号水利枢纽位于新乡县翟坡镇田庄村境内,始建于1951年3月,1979年扩建,主体建筑田庄三号节水闸于2011年7月6日被新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新乡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四)附属文化工程建设

1.人民胜利渠初期建设指挥部。1949年5月黄委会写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计划书》呈水利部转报政务院,周恩来总理亲批这项工程。1951年1月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武陟县嘉应观成立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处,负责引黄灌溉济卫工程的勘测规划和设计工作。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副部长张含英及苏联专家布克夫•沃洛宁在嘉应观指导渠首工程开工建设。

2.毛主席视察黄河休息室。建于1950年,原为苏联专家和我国水利专家修建渠首闸时的办公室。1952年毛主席视察人民胜利渠时,在此用茶、休息、听取汇报。休息室呈“U”形结构,中俄合璧式建筑,古朴典雅。休息室前,60年树龄的白杨参天,馆内陈列毛主席视察时摇过的启闭机、用过的茶具、桌椅、棕床和江泽民视察时的题字、用过的笔墨纸砚等文物。

3.人民胜利渠开灌三十周年纪念碑。由原新乡地区行政公署)1982年4月所立。纪念碑毗邻人民胜利渠渠首闸,汉白玉基座,琉璃瓦覆顶,大理石镌刻隶书碑文,碑文上下浮雕黄河浪花、麦穗棉花,寓意人民胜利渠引黄灌溉带来了粮棉丰收。整个纪念碑掩映在高大挺拔的雪松间,显得庄重大方。

4.人民胜利渠展览馆。2012年为纪念毛主席视察人民胜利渠60周年暨人民胜利渠开灌60周年修建而成。展览馆占地面积365平方米,馆内设计呈环形结构,由人民胜利渠概况、历史背景、工程建设、管理篇、引黄科技、水文化建设、友好交流、领导关怀、荣誉展示等9个功能区组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了人民胜利渠的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      

5.休息室广场。于毛主席视察人民胜利渠60周年暨人民胜利渠开灌60周年修建,重点进行了景观规划,2019年进行了提质改造。“第一渠”文化石位于广场正前端,背面详细篆刻了“开国领袖毛泽东视察人民胜利渠”始末。这是人民胜利渠的特色文化建筑,彰显红色文化。

6.展览馆广场。展览馆广场改建于2018年,广场中央设置入党宣誓台。观澜亭位于渠首闸上游左岸,人民胜利渠引水渠与武嘉引水渠交汇处,登亭眺望,上可顺水远观黄河,下与渠首闸相接,旁与武嘉闸相连,故名观澜亭。观澜亭中有“黄河母亲”文化石,下为花岗岩基座,基座方形,采用传统须弥座样式,刻以牡丹图案,显得端庄大方,质朴利落。“黄河龙”文化石,位于渠首闸门前端的水渠北岸。是为感恩母亲河、弘扬龙文化而立,也反映了黄河流域的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敏锐的观察力,表明炎黄子孙内在的实力,寓意黄河安澜,国泰民安。

7.人民胜利渠志。《人民胜利渠志》从2021年2月正式启动编撰工作,同年4月,《人民胜利渠志大纲》获得首批“中国名水志文化工程”入选资格。2022年7月,完成志书的编纂和出版发行。志书客观系统记录人民胜利渠70年来,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取得的成果;从环境水系、机构变迁、区域文化、名人与水、民情风俗等方面,彰显人民胜利渠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

8.开发运用人民胜利渠视觉识别系统。为了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树立对外形象,提升文化内涵,增强社会公众对人民胜利渠品牌的认知度,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人民胜利渠”徽标设计方案200余件。经省内知名专家评审推荐,管理局研究确定,人民胜利渠视觉识别系统于2015年12月设计完成并开始应用。

9.国际交流。人民胜利渠自建成通水后,在国际产生极大影响。开灌以来,先后有四十多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联合国官员、水利专家、外交使团、国际友人来人民胜利渠实地参观考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四、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人民胜利渠渠首

人民胜利渠渠首已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河南省水情教育基地”“河南省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省直机关主题党日活动基地”“焦作市党史教育基地”“焦作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武陟县公安局干警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正在申报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

(二)科技文化方面

对作物灌溉制度、灌水技术、盐碱化、泥沙处理、井渠结合、灌区综合技术改造、节水灌溉新技术、新材料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出版技术专著6本。部分成果被《中国主要作物需水量与灌溉》以及《农田水利学》等教科书采用,为黄河中下游发展引黄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技术支撑,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三)获得的主要荣誉

河南省人民胜利渠保障中心被授予“部一级管理单位”“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单位”“全国先进灌区”“全国水利文明单位”“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水利部第二届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水利部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管理单位”“最具时代精神的魅力灌区”“河南省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